看藍天白云、看星星月亮,這樣的日子在廣州越來越多。2017年,廣州市在國家中心城市及地區生產總值超萬億、常住人口超千萬的省會城市中率先實現PM2.5達標(35微克/立方米);2018年,廣州PM2.5平均濃度再次達到35微克/立方米,連續兩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;2019年1~8月,廣州PM2.5平均濃度為28微克/立方米,同比下降20%,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。廣州正堅定不移地走在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之路上,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;廣州人越來越多地享受到人居環境質量改善帶來的生態福利,幸福指數日增月漲。
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
廣州,這個具有2200多年璀璨歷史、蘊含獨特嶺南文化的名城,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秉性,北有山清水秀的白云山、南有一望無際的萬畝果園,城中越秀山古木參天,珠江穿城而過直奔大海。和許多城市一樣,廣州的人居環境發展并不總是一帆風順,一度面臨問題:空氣污染、交通堵塞等。但今天,我們可以自豪地說,廣州已經基本解決了這些棘手的問題。
在過去的70年,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,廣州按照山水生態城市的理念進行規劃建設,人居環境實現了歷史跨越,城市景觀和市容環境煥然一新,先后摘取了國際花園城市、改善人居環境最佳范例獎以及國家衛生城市、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、國家園林城市、國家森林城市、國家文明城市、國家黑臭水體整治示范城市等多項國內外城市生態環境獎項。
黨的十八大以來,廣州不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,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第一位,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,認真落實中央和省的決策部署,貫徹創新、協調、綠色、開放、共享發展理念,堅持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齊頭并進,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之路,遵從山、水、城、田、海的自然分布格局,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,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,推動大氣、水、土壤環境質量持續向好。
“一張藍圖”干到底廣州實現PM2.5達標
2011年之后,灰霾與PM2.5成為家喻戶曉的專業名詞,廣州是如何解決這一難題的?2012年以來,廣州嚴格落實國家“大氣十條”有關部署,以“改善環境質量、保障環境安全”為核心,按照“減煤、控車、降塵、少油煙”的工作方針,以PM2.5治理為重點,兼顧一次污染物減排和二次污染物防治,大氣污染防治各項措施有序推進,推動城鄉人居環境面貌不斷改善。
2012年,廣州市政府成立了由42個部門及各區政府組成的廣州市環保工作領導小組,市領導擔任組長,建立完善重大環保工作統一領導、統籌推進綜合決策機制。從市政府層面完善了齊抓共管、分工配合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機制。廣州的空氣治理之路可謂是“一張藍圖”干到底,PM2.5年均濃度從2013年的53微克/立方米大幅下降到2017年的35微克/立方米,2018年穩定達標。
像廣州這樣人口超千萬的超大型城市,曾有專家表示,PM2.5濃度下降一兩個微克都非常困難,但廣州僅用5年,就實現了18微克的下降幅度。原廣東省環保廳大氣環境首席專家鐘流舉曾表示:“這是一個能夠寫進歷史的事件,很困難但做到了?!?
環境空氣治理助力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
進入2019年,廣州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,藍天白云常駐,候鳥列隊造訪,市民安居樂業,廣州人越來越多地享受到人居環境質量改善帶來的生態福利,幸福指數日增月漲。廣州繼續堅持“減煤、控車、降塵、少油煙”的工作思路,印發實施《廣州市打贏藍天保衛戰2019年作戰方案》《廣州市打贏藍天保衛戰指導意見》等。監測顯示,今年1~8月,廣州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86.4%,同比增加6.6個百分點;6項污染物中,5項同比下降,PM2.5、PM10、二氧化氮、二氧化硫、臭氧平均濃度分別為28、47、45、6、163微克/立方米,同比分別下降20%、11.3%、8.2%、40%、5.8%;一氧化碳平均濃度1.4毫克/立方米,同比上升16.7%。生態環境部公布的信息表明,廣州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空氣質量改善幅度排第4位。
未來10~20年,是廣州市優化城市發展布局、提升城市發展質量、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時期,同時也是資源環境約束趨緊、城市環境公共服務與人民群眾需求矛盾加劇的瓶頸期。廣州市積極通過制定環境保護規劃、加強環評準入工作、提高審批服務水平等措施,從源頭控制減少大氣污染。環境空氣大整治行動助力廣州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,為廣州經濟的發展騰出了環境容量,增強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。